当前标签

科学家

科学家证明大角鹿长了“大下巴”是为吃草

新华社北京8月10日电(记者金地、张泉)生活在约700万至7700年前的大角鹿,拥有最长可达4米的硕大鹿角,是化石物种中的“明星”。它们的下颌骨十分特殊,普遍存在肿厚现象,学界对其功能有多种猜测。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最新研究证明,大角鹿的“大下巴”可能有利于承受更大的外力,与取食偏硬或富含

6岁女孩因天生“爆炸头”不想上学!网友:科学家同款…

10月10日,山东菏泽 一名6岁女孩因天生头发蓬乱 被同学叫“爆炸头”而不想上学 父亲孙先生称 等孩子大一点再给她把头发拉直 目前打算找专业的理发师 隔几天给她编一次头发 孩子妈妈称: 给她编一次头发要坚持两三天才散开 出门别人很好奇 问她的头发是编的还是戴的假发 还会去薅一下 有网友看到后纷纷表示

科学家研究了60万人发现:这种血型中风风险最高!哪种血型不易患病、最长寿?

血型,我们从出生就注定了。但关于血型的讨论,却从未停止过。说到血型和健康的关系,有很多煞有介事的说法,比如: “A血型的人更容易患癌”“B血型的人更爱招蚊子”“ab型血容易得心脏疾病”“O血型的人易患消化系统疾病”…… 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科学家发现很多疾病的发生确实与血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王双正

20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昨天公布,三名科学家因量子力学研究获奖

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20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公布现场,屏幕上显示奖项得主阿兰·阿斯佩(左)、约翰·克劳泽(中)和安东·塞林格的照片。 新华社记者 任鹏飞 摄 20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花落”量子力学。昨天,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诺奖授予法国物理学家阿兰·阿斯佩、美国理论和实验物理学家约翰·克劳泽和

公交售票员、医生、律师、科学家……童年刘洋的理想有很多,“阴差阳错”当上航天员

#刘洋那年高考以后#【公交售票员、医生、律师、科学家……童年刘洋的理想有很多,“阴差阳错”当上航天员】“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姑娘能够飞上太空当一名航天员。”刘洋母亲牛喜云笑着说,小时候,刘洋的理想有很多——公交售票员、医生、律师、科学家…… 199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在河

一块化石成了关键证据!我国科学家填补“从鱼到人”演化关键环节

人类究竟是怎么来的?千百年间,人类对自己的起源总处在不断地猜测过程中。“海猿说”,“演化轮”,“外星造物”,“高纬度放养”,甚至有人认为人类的一生完全都是虚幻的。 这里面有很多明显是缺根筋才能想出来的理论,但有人认死理,觉得人类历史人类智慧都是上层人士编制的,所以科学理论压根也不可信。这样的极端阴

人类是从鱼进化来的?科学家在重庆发现关键证据!

你相信人类是从鱼进化而来的吗? 今日,#我国科学家证实人类是从鱼进化来的#这一话题 冲上了微博热搜榜第一 许多网友表示有被震惊到图片来自新浪微博 那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跟着小编一起去了解下 9月28日,由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完成的论文《中国志留纪早期最古

“从鱼到人”有了关键证据!我国科学家证实人类是从鱼进化来的

包括人类在内, 地球上99.8%的脊椎动物 都有上颌和下巴, 被统称为有颌类。 那么 我们的下巴是怎么演化来的? 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古生物学家。 9月28日, 《自然》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了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朱敏院士团队的四篇学术论文, 该研究为 有颌类的崛起与最早期辐射分化 提

科学家首次证实人类中耳由鱼鳃演变而来

新华社太原6月2日电(记者吕梦琦、王学涛、马志异)国际学术期刊《生态和演化前沿》近日发表中国、瑞典、英国三国科学家的最新研究成果,首次揭示人类中耳由鱼鳃演变而来。 这篇文章的第一、第二作者分别是中国科学院研究员盖志琨和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敏,第三、第四作者分别是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普·艾瑞克·艾尔伯格和英

夯实“从鱼到人”演化路径,我国科学家填补“一个顽固存在的重大空白”

地球上现存99.8%的脊椎动物都具有颌骨,也就是上颌与下巴。颌的出现,是“从鱼到人”的脊椎动物演化史上最关键的跃升之一。然而,在这段古生物学史上,有着“一个顽固存在的重大空白”,即最早有颌类的化石记录缺失。从化石记录看,直到志留纪晚期(4.25亿年前)才出现有颌类,而根据分子钟(进化生物学的重要评估

科学家首证:人类中耳由鱼鳃演变而来,浙江、云南的化石立功

人类是从古猿进化而来,这是现代科学界普遍认同的观点。 人类进化 而除这一观点之外,还有一部分科学家认为,人类的祖先是鱼。 在科学家看来,地球上所有的哺乳动物的共同祖先——合弓动物,作为爬行动物的一个类群。 最初它们也是从水里出来的两栖类的后代,再往前面推算,两栖类动物又是由肉鳍鱼类进化而来的。 所

人类进化史是这样的!我国科学家证实人类是从鱼进化来的

从鱼到人演化过程需近5亿年,先后经历了最早的无颌类演化变成有颌类、肉鳍鱼类,之后登上陆地变成两栖类和哺乳动物,最终演化成人类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科院朱敏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经过多年的野外考察与研究,揭示了有颌脊椎动物起源与早期演化的重要信息,在“从鱼到人”的探源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原标题:人类进

博人传新诞生的三位科学家,两位身份成谜,最后一个能团灭五大国

岸本老师的火影忍者一直以日本传统忍者文化为时代背景,要么就是像漩涡鸣人和凯皇一样,经过坚持不懈的修炼,从吊车尾逆袭而上,成为称霸忍界的强者。亦或者如同宇智波佐助那般,凭借令人羡慕的血继限界而成为人上人。但是大蛇丸和药师兜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科学的力量。 大蛇丸凭借基因改造技术打造了大和队长,又用科

今日《自然》:吃胖了,不用运动也能轻松减肥?是的,科学家有办法了!

谁都知道,减肥嘛,无非是少吃高热量的食物和多锻炼——锻炼的时间够长、强度够大、练完了也不能放开肚皮胡吃海喝…… 管住嘴和迈开腿,很难说哪个更难一点。但如果有一种“锻炼药片“之类的东西,服用之后既不用辛苦锻炼,还能轻松管住嘴,让人直接享受长期锻炼才能达到的减肥成果……真有这种好事吗? 顶尖学术期刊《自

女性科技人力资源增速超过男性,“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扩容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胡宁)近日,第十七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颁奖典礼在京举行。付巧妹等20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分子生药学研究等5个团队分别获第十七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和团队奖。 据中国科协近期一项统计,中国女性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接近4000万人,增速超过男性。关注女科学

受飞蛾翅膀启发,科学家计划设计出具有隔音效果的墙纸

科幻网6月16日讯(王子钰) 飞蛾是一种喜欢在夜间活动的昆虫,喜欢在光亮处聚集。在它的翅膀和身体上附着一层薄薄的鳞片,这些鳞片的颜色和样式非常漂亮,如同鸟类的羽毛。但在近日,科学家发现飞蛾翅膀的另一大作用,受这些鳞片启发的墙纸可以用来阻挡噪音。据悉,某些飞蛾可以通过身体上的“消音”鳞片躲避蝙蝠。蝙蝠

史上最大细菌!长达2厘米!科学家重大发现,这还算微生物吗

我们都知道,细菌是一种微生物。顾名思义,微生物体积都非常小,肉眼不可见,这也是我们上学的时候学过的。不过,这种观念应该变一变了,最近,科学家们真的发现了肉眼可见的细菌! 据报道,这种细菌发现于加勒比海的一个红树林沼泽中。不得不说,加勒比海确实藏着很多秘密。2009年的时候,在北美洲加勒比海小安的列

颠覆科学家认知!有史以来最大细菌被发现

综合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CNN等媒体报道,根据6月23日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研究成果,科学家们在加勒比海的红树林沼泽中发现了一种无需借助显微镜就可用肉眼看到的、有史以来最大的细菌。 研究显示,这种细菌最大长度可达2厘米,形状和大小和人类睫毛相似。 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研究员沃兰德博士在接受

科学家开发出三维垂直场效应晶体管,将催生更小、更环保的数据存储器

本文转自: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记者 张梦然 通过铁电栅极绝缘体和原子层沉积氧化物半导体通道,日本科学家制造了三维垂直场效应晶体管,可用来生产高密度数据存储器件。此外,通过使用反铁电体代替铁电体,他们发现擦除数据只需要很小的净电荷,从而提高了写入的效率。发表在2022年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硅

生物“再生”技术迎来突破!我国科学家开发出全新化学诱导全能干细胞

本文转自:环球网 从克隆技术到再生医学,如何找到除自然胚胎孕育之外的其他途径来创造或复原生命,一直是生命科学领域追求的一个目标。 2006年,日本科学家发现了利用四种转录因子可以诱导出干细胞,因此获得诺贝尔奖。而今,来自清华大学药学院的丁胜教授及其团队,发现了一种全新的药物组合,能够特异地诱导出一类

我国科学家在近视机制研究上取得新突破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王烨捷)近日,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杨雄里院士领导的科研团队对近视机制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首次揭示了一类特殊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ipRGC(intrinsically photosensitive retinal ganglion

我国科学家首次发现月球新矿物并命名为“嫦娥石”

新华社北京9月9日电(记者胡喆、宋晨)我国科学家首次发现月球上的新矿物并命名为“嫦娥石”,该矿物是人类在月球上发现的第六种新矿物,我国也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发现月球上新矿物的国家。 9月9日,国家航天局、国家原子能机构联合在京发布嫦娥五号最新科学成果,这是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的信息。 “嫦娥石”是一种磷

(科技)我国科学家首次发现月球新矿物并命名为“嫦娥石”

本文转自: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9月9日电(记者胡喆、宋晨)我国科学家首次发现月球上的新矿物并命名为“嫦娥石”,该矿物是人类在月球上发现的第六种新矿物,我国也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发现月球上新矿物的国家。 9月9日,国家航天局、国家原子能机构联合在京发布嫦娥五号最新科学成果,这是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的信息。

“嫦娥石”!我国科学家首次发现月球新矿物

我国科学家首次发现月球上的新矿物并命名为“嫦娥石”,该矿物是人类在月球上发现的第六种新矿物,我国也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发现月球上新矿物的国家。9月9日,国家航天局、国家原子能机构联合在京发布嫦娥五号最新科学成果,这是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的信息。“嫦娥石”是一种磷酸盐矿物,呈柱状晶体,存在于月球玄武岩颗粒

我国科学家首次发现月球新矿物!

我国科学家首次发现月球上的新矿物并命名为“嫦娥石”,该矿物是人类在月球上发现的第六种新矿物,我国也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发现月球上新矿物的国家。 9月9日,国家航天局、国家原子能机构联合在京发布嫦娥五号最新科学成果,这是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的信息。 “嫦娥石”是一种磷酸盐矿物,呈柱状晶体,存在于月球玄武岩

瓦轴承研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青年科学家项目启动

本文转自:辽宁日报 本报讯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发展促进中心在大连瓦房店市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组织召开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滚动轴承装配基础与智能装配方法”项目启动会,瓦轴集团为项目主要承研单位。这是瓦轴集团首次申请到的面向青年科学家的高技术科研性项目。 国家科技计划在“十四

外星或真存在生命?科学家首次确定地球以外也存在氨基酸

科幻网6月7日讯(刘亚珠) 据科普中国报道,近日小行星探测器“隼鸟2号”从小行星“龙宫”带回地球的沙子样本中,发现了“生命之源”——氨基酸。据悉,这是首次在地球以外确定了氨基酸的存在。科学家表示这或许是地外生命存在的一种证据,不仅如此,这些氨基酸或许与地球生命的诞生存在关联。众所周知,蛋白质的基本单

世卫预计全球猴痘病例将越来越多 科学家称“极不寻常”

参考消息网5月22日报道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22日报道,世界卫生组织预计全球猴痘确诊病例会越来越多,并已扩大对非属猴痘流行国家的监测。 据报道,截至21日,已有12个非猴痘流行国家向世卫报告了92起猴痘确诊病例和28起疑似病例。 世卫说:“现有信息表明,猴痘正在通过与有症状病例密切身体接触者,

美国科学家研究发现:新冠病毒空气传播率或是接触面的千倍

美国科学家在近日出版的《暴露科学与环境流行病学杂志》上撰文指出,他们对从校园周围的空气和表面采集的样本进行测试后发现,人们从呼吸的空气中感染新冠病毒的可能性是从接触表面感染的1000倍。 在2020年8月至2021年4月期间,密歇根大学环境健康科学和全球公共卫生教授理查德·奈泽尔及其同事在封闭的校园

美科学家:新冠病毒空气传播率或是接触面的千倍

美国科学家在近日出版的《暴露科学与环境流行病学杂志》上撰文指出,他们对从校园周围的空气和表面采集的样本进行测试后发现,人们从呼吸的空气中感染新冠病毒的可能性是从接触表面感染的1000倍。 在2020年8月至2021年4月期间,密歇根大学环境健康科学和全球公共卫生教授理查德·奈泽尔及其同事在封闭的校园

为何人类一直找不到外星人?是宇宙太大吗?科学家:长得像美人鱼

导语: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对地球、对宇宙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一开始人们认为人类就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的强大存在,而且人类拥有更高的智商,比其他的动物都要高级。但自从发现宇宙之后,这样的想法也渐渐发生了变化。宇宙的出现非常神奇,我们把宇宙划分成不同的层次,地球所处的位置是太阳系。 为何人类一直找不到外

我们为啥找不到外星人?科学家给出9种解释,人类摧毁了外星人?

在广阔的宇宙中是否存在一个和我们一样或者比我们更发达,文明程度更高的生命体?其实很多人都认为是一定存在的,那为什么我们一直都没有找到外星生命呢?据科学媒体《生活科学》报道,科学家给出了9种解释。 解释1,外星人在海里 木星的第二个卫星木卫二的地表是冻结的,但是有人认为在冰层的下面很可能存在海洋,而

人类为何找不到外星人?科学家:可能我们一直走在错误的路上

地球是一颗美丽的蓝色星球,在地球上生存着很多生物,有海洋生物,有陆地生物,有两栖生物和微生物等等,在众多生物中,人类是地球上最有智慧的生命,人类从诞生以后就开始不断的探索世界的奥秘,经过这么多年来人类的探索,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地球是宇宙中的一颗行星,在太阳系中,行星的数量非常多,拿我们的银河系来说,银

我国科学家发布嫦五月壤最新研究成果

中科院地质地球所等科研团队探测分析发现:嫦娥五号月壤的太空风化主要受微陨石撞击、太阳风及宇宙射线辐照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对不同矿物的表层结构产生不同影响。这一成果为月球中纬度的太空风化作用提供了更多认识,也为月球表面物质演化和空间环境变化过程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撑。此成果已于日前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地球物

我国科学家发布嫦娥五号月壤最新研究成果!

近日,中科院地质地球所等科研团队通过对单个嫦娥五号月壤颗粒的探测分析,获得了月壤颗粒表面关键物质的太空风化作用信息。这一成果日前在国际学术期刊《地球物理研究快报》上发表。数十亿年来,月球表面遭受了强烈的太空风化作用,包括微陨石撞击、太阳风及银河宇宙射线的辐射。这些过程极大地改造了月球表面物质的微观形

科学家首次在人类血液中发现了塑料微粒?!诸多隐患仍然未知!

话说,塑料微粒进入生态系统、造成污染,已经是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 比如塑料微粒造成的海洋污染,或者海洋生物把塑料微粒吃进肚子。 而且,科学家们也逐渐在人体内发现塑料微粒, 根据之前的研究,人类的大脑、肠道、未出生婴儿的胎盘以及成年人和婴儿的粪便里,都发现过塑料微粒。 最近,科学家们首次在人类的血液中

《自然》:肠菌“钝化”降糖药!科学家首次发现,口腔和肠道中特定微生物为了生存,能表达让阿卡波糖失活的酶丨科学大发现

《自然》:肠菌“钝化”降糖药!科学家首次发现,口腔和肠道中特定微生物为了生存,能表达让阿卡波糖失活的酶丨科学大发现 阿卡波糖,2型糖尿病常用的降糖药,万万没想到还是被肠道菌群打败了。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Mohamed S. Donia教授及其团队和其他合作单位,在顶级期刊《自然》杂志上发表重要研究

科学家首次在人类血液中发现微塑料

据英国天空新闻等多家媒体24日报道,在一项新的研究中,科学家首次在人类血液中发现了微塑料。 77%的志愿者血液中含有“可量化”微塑料 荷兰的一个研究小组对22名志愿者的血液进行了测试。结果发现,他们中有17人,即约77%,血液中含有“可量化”的微塑料。 科学家在50%的志愿者血液中发现了聚对苯二甲酸

科学家首次在人体血液中发现微塑料!或已遍布全身...

本文转自:中国生物技术网 微塑料这一概念早在2004年由英国普利茅斯大学的Richard Thompson在《Science》上发表文章时提出。随后,由于其在海洋环境中的广泛存在以及对生物产生的各种确定的以及不确定的危害,得到了各界的广泛关注。 人类对环境投之以塑料废弃物,环境报之以微塑料。 如今

西方人比东方人多了2块骨头?问题出在哪?科学家终于给出答案

虽然现代人类都是由晚期智人演化而来的,不过,西方人和东方人之间的区别,还是比较大的,当然,这可能也与晚期智人在征服世界的过程中,曾经和不同地区的人科物种进行基因融合有关,比方说很多东方人的基因里,就带有丹尼索瓦人的基因,而对于西方人来说,这是不具备的。 此外,还有最显著的一点就是:西方人和东方人的

解码科技创新:中国健康茶疗科学家任怀瑞 打造全民健康新时代

“爱国是民族的精神脊梁,奋斗是时代的前进引擎”。在新时代发展的浪潮中,一大批爱国奋斗中医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实际行动将中医药传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为中医药事业发展不懈奋斗。在中医复兴的洪大潮流之中,北京任怀瑞医学研究院、中国健康茶疗技术首席科技专家、中国任怀瑞健康茶细胞疗法发明人任怀瑞教授,不

资源量超百万吨!中科院科学家在喜马拉雅发现超大型锂矿

锂矿,素有“白色石油”之称,是一种极其稀有的白色轻金属资源。目前,我国锂资源75%依靠进口。随着全球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锂资源需求量急剧增加。白色为主、略带淡绿的锂辉石样品 (受访者供图) 日前,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地质地球所)获悉,该研究所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研究团队在喜

中科院科学家在喜马拉雅发现超大型锂矿 资源量超百万吨

格隆汇2月15日丨据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该研究所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研究团队在喜马拉雅琼嘉岗地区发现了超大型锂矿。该锂矿被认为“有望成为继南疆白龙山、川西甲基卡之后的我国第三大锂矿”,是“喜马拉雅首例具有工业价值的伟晶岩锂矿”。相关成果发表于《岩石学报》。科研团队负责人秦克章表示,矿体中氧化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返回顶部

显示

忘记密码?

显示

显示

获取验证码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