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歉不走心,小米“糊锅”了!近日,小米集团高管用粗俗字眼定义年轻用户的言论一经发出,便受到了广泛的讨论。不少网友表示,感觉自己被冒犯到了。虽然企业以高管辞职、发致歉信来补救,但话题反而发酵升级。其实该企业在发展之初曾以同样的字眼定位自家产品,当时还因“接地气”的自嘲获得好评;而如今,词没变,定义在用户身上却广遭质疑。
图片说明:网传小米集团高管用粗俗字眼定义年轻用户的视频截图
为何“粉丝翻脸”如此之快?网友评论中有一条答复获得高赞:“粉丝越来越不好惹了。”
图片说明:企业以高管辞职、发致歉信来补救
说到底,真正激怒年轻用户的不是说错话,而是看似玩笑的戏谑口吻,以及不走心的道歉,暴露了“真心”。用同一个词定义自己和定义用户,心态截然不同。自嘲可以看作自我谦虚,而被嘲则是他人对自己的矮化。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早已明确,对消费者进行侮辱就是侵犯了消费者的人格权。用粗俗字眼定义年轻用户,往大了说也是侵犯了用户的人格权。粉丝打脸,此非孤例。近些年,不少企业依托互联网起家完成粉丝积累,获取了大量用户。然而讽刺的是,这些企业在享受互联网带来流量红利的同时,一转身就抛弃了互联网原本的核心优势,即“俯下身”一切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意识,背离了技术发展的初衷,造成新的“店大欺客”,最后也都吃了教训。
更有意思的是,这次商家不仅是说错了话,还看走了眼。按照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的《网络低俗语言调查报告》,此番被用在年轻用户上的字眼,早在五年前就位居网络低俗词语排行榜前三,这意味着它早已不是当年网友眼中那个“有认同感”的词汇。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当下年轻用户更乐于接受“打工人”“追梦人”作为自我定位,而后者摒弃了自嘲背后的自卑、碌碌无为等消极情绪,更突显坦然、努力奋斗的积极一面。换句话说,粉丝在成长,“偶像”落后了。
别怪世界变化快,只因你步伐缓慢、态度傲慢。可以预见的是,今后互联网仍会深入痛击各路“大佬”,一不小心就会被“打脸”。毕竟在这个粉丝看惯“楼起楼塌”的时代,认同感直接影响着购买力。不懈努力提升服务意识,经过流量沉淀的优质服务才能走得长远。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 刘冉冉
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 刘冉冉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 胡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