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2133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14例(福建5例,云南5例,广西2例,广东1例,四川1例),含3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广西2例,广东1例);本土病例2119例(上海1931例,吉林63例,黑龙江34例,江西33例,浙江15例,青海10例,江苏7例,广东5例,山西3例,河南3例,湖南3例,海南3例,陕西3例,云南2例,北京1例,河北1例,福建1例,四川1例),含202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上海143例,吉林25例,江西24例,浙江4例,广东2例,福建1例,四川1例,陕西1例,青海1例)。新增死亡病例11例,均为本土病例,均在上海;无新增疑似病例。
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无症状感染者16465例,其中境外输入82例,本土16383例(上海15698例,吉林244例,江苏124例,河北77例,黑龙江56例,浙江45例,江西33例,安徽28例,山东23例,山西16例,河南14例,云南9例,广西6例,辽宁4例,青海4例,福建1例,广东1例)。
上海新增11例死亡病例,直接原因相同
2022年4月21日0—24时,新增本土死亡11例。平均年龄84.2岁,最大年龄94岁(2例)。11位患者均合并有严重的多脏器基础疾病,且病情危重,包括冠心病,心功能不全,肝硬化终末期,脑梗,帕金森病,阿尔兹海默症,尿毒症等。患者入院后,病情进展迅速,经抢救无效死亡。死亡的直接原因均为基础疾病所致。
今起,上海开展社会面清零攻坚九大行动
根据上海市委市政府部署,上海全市从今天(4月22日)起开展社会面清零攻坚九大行动,力争早日实现社会面清零。
根据部署,上海将开展社区管控行动,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流动聚集。
封控区严格实施“足不出户、服务上门”要求;
管控区严格实施“人不出小区(单位),错峰取物”要求;
防范区严格实行“个人防护,严禁聚集”要求,人员不得流动到封控区和管控区。
对流动人员加大街面巡查力度。
对居家隔离对象采取上门磁等方式限制人员外出,健康码赋红码。
开展检测筛查行动。采取分区分级检测推进模式:
对封控区每天开展一轮核酸筛查;
对管控区采用“3天抗原+2天核酸”组合筛查的方式;
对防范区采用“4天抗原+1天核酸”组合筛查的方式;
对快递、外卖小哥等城市服务保障人员,每天检测1次核酸、2次抗原。
4月12日,在上海松江区一居民小区内,医务人员进行核酸检测采样。 新华社图
聚焦上海市民关心的热点,有关部门回答记者提问
一、关于封控
上海全市性的封控还会持续多久?市民生活何时能够完全恢复正常?
答:当前上海疫情防控到了社会面清零攻坚的关键阶段,我们的目标是尽快实现社会面清零,这是打赢这场疫情防控大仗、硬仗,尽早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重要标志。一旦实现社会面清零并不断巩固防控成效,就可以根据“三区”划分相关要求,逐步、分批、有序开放社会面人员流动和生产生活,直至完全恢复常态。目前看,上海的疫情防控已经出现积极向好的趋势,相信只要我们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不动摇,大家同心协力、一起努力,正常的生活就会早日到来。
三区划分后,市中心的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究竟采取何种管理措施?有的小区已经超过14天没有“出阳”了,为何仍未调整管控措施?
答:根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相关规定,结合上海实际,按照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划分,全市实施分区分级差异化防控。封控区实施“7天封闭管理+7天居家健康监测”,7天封闭管理期间,实行“区域封闭、足不出户、服务上门”。管控区实施7天居家健康监测“人不出小区、严禁聚集”。防范区实行“强化社会面管控,严格限制人员聚集规模”。
考虑到目前上海疫情仍在高位,不同区域之间,特别是中心城区和郊区之间,人口密度、集聚性风险也不尽相同。对毗邻地区有较多封控区可能产生集聚性风险的区域,各区可实行提级管理。我们看到有些防范区仍要求“足不出小区”,主要就是考虑防止集聚性风险,提级按“管控区”管理。这样的情况在中心城区较多。这是暂时的,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向好,在封控区的人越来越少,管控手势会相应及时调整。
二、关于核酸检测
为何要进行高频度的核酸检测、抗原检测?
答:高频次的核酸检测十分必要。从临床疾病发生、发展规律来说,任何病原体感染都具有一定的潜伏期,新冠病毒也不例外,且潜伏期长短存在一定个体差异。从检测技术来说,病毒感染后在人体内有一个增长复制过程,感染初期病毒载量如果低于检测下限,检测未必呈阳性,感染者难以被发现,增加社区传播风险。因此,需要通过连续多次的核酸筛查,尽早动态发现阳性感染者,尽快实现社会面动态清零。
三、关于就医
医院一方面被要求应开诊尽开诊,一方面又被要求严防院感,会不会导致一些医院为了防院感而不敢开诊?如何做到“两全”?
答:根据要求,上海全市各级医疗机构急诊在规范防疫的前提下必须全部开放。目前,各区建立了社区与医疗机构的对接机制,设立专人专班,开辟就医渠道。急危重症患者,由本人或街镇、居村委联系120救护车转运就诊,如暂时联系不到120救护车,所在街镇应及时安排转运车送至相关医院。各村居委会对放化疗、血透、孕产妇等重点人群需求进行收集,协同各区卫健委确定的医院做好封控区医疗保障工作。
需要说明的是,目前上海市部分医疗机构转型为新冠感染者定点医疗机构,承接感染者治疗,部分急诊因遇到阳性感染者处于暂时消杀阶段,这导致接受非感染者的急诊总量较以往少了一些,容易引发市民感受度差异。对此,恳请市民予以理解。
防止院内感染,是医院疫情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一条底线。防止院感的目的,正是为了守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确保医院正常运行,这与“应开诊尽开诊”是不矛盾的。我们已要求各级医疗机构切实做好防止院感工作,针对急诊等特殊区域和特殊人群看病需求,也已明确设置“急诊缓冲区”等方式,全力开辟生命通道,同时守牢院感防控底线,努力实现“两全”。
编辑:曾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