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人的眼里,肺癌往往是吸烟人群。吸烟是肺癌发生的风险因素不假,但不吸烟者也无意味着避免肺癌的发生。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篮球运动员吉喆,曾任CBA大前锋,明明是个不吸烟的壮小伙,却在33岁的时候被肺癌夺去了生命。
不吸烟不喝酒,也会得肺癌?
近来,收治了一个30岁左右的肺癌患者,比吉喆还小3岁,追问病史竟然没有吸烟史。进一步了解后发现,这位小伙子生活习惯还非常不错,不喝酒、不熬夜、不泡酒吧、也不生气,而且没有癌症家族史。
在平时,小伙子非常注重养生,非常喜爱有机食品,很少摄入安全问题食品。为了保持家庭室内空气清新,小伙子还安装了空气净化器。
小伙子得知自己竟然患了肺癌,不要太郁闷:我怎么也生肺癌?
实际上,对于癌症,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仅仅是诱发癌症的一部分,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不可忽略,那就是:染色体在复制的过程之中发生随机错误。
染色体的随机错误:“上帝掷骰子”?
看看下面研究数据:骨癌基因突变因素中,随机错误占据99.5%;甲状腺癌基因突变因素中,随机错误占据98%;脑部肿瘤、前列腺癌、睾丸癌基因突变错误占据95%以上。
问题来了,为何染色体在复制过程之中会出现随机错误呢?这就需要普及一点医学小知识了。
我们知道,我们的身体细胞随着时间推移会不断凋亡,这就需要进行细胞的修复。
细胞分裂就是这样的一种修复机制,它是多细胞生物生存的基础,在细胞分裂的过程中,随机错误往往随之而来。
之所以发生错误,是因为在细胞分裂的时候,需要首先复制染色体,然后将染色体的遗传基因平均分配到两个新的细胞之中。不过人的染色体有31.6亿个碱基对,细胞的每次分裂都要复制这31.6亿个碱基对,这个工作量非常大,难免发生错误,随着错误不断积累,就可能在关键点位上突变形成癌基因。
事实上,细胞的每一次分裂都可能带来基因突变,而每次的突变都可能在关键点位上形成癌基因。
尽管这个概率非常低,但并不是零。分裂的次数越多,癌基因出现的概率越大。
也就是说,只要存在新陈代谢,就存在细胞分裂,癌症的风险就时刻存在。从这个角度说,年龄越大,细胞分裂的次数越多,癌症发生的风险也越大。
但这并不意味着年轻人就可以高枕无忧,只是概率较小罢了。
基因突变≠癌症!免疫功能发挥作用
必须指出,基因突变未必会导致癌症。癌症的发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基因的突变仅仅是发病机制的一个环节。
突变的细胞一般来说还是像正常细胞那样接受身体抑制信号的控制,防止其过度的生长。
当然,一旦关键部位发生突变形成癌细胞,会变得对身体的抑制信号反应不太明显,其结果就是不停地分裂、生长。
疯狂生长的癌细胞也不可能不受到任何的阻拦,人体的免疫系统就是这样的阻止系统,它们会主动地攻击、吞噬癌细胞。
但当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就会出现免疫逃逸,于是癌症就形成了。
预防肺癌:生活方式和早筛同样重要
总结一下癌症形成过程:细胞突变尤其是关键癌基因突变→癌细胞形成→免疫功能下降时癌症形成。
了解了癌症发病机理,肺癌的发生过程应该类似。尽管肺癌的发生有运气因素,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这一切是无能为力的。
健康生活方式:免疫力的保障
首先,健康的生活方式尽管不能完全避免肺癌的发生,但减少其发生概率、减少其在关键基因发生突变还是可能的。
更为重要的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使得人体的免疫功能保持在一个最佳的状态,这种状态可以很好地执行其正常的职责,这使得突变细胞发生癌症风险也大大下降。
CT检查:及时治疗早期肺癌
由于即使在健康的生活方式情况下也不能完全除外肺癌风险,因此,肺癌的早期发现同样重要。
道理很简单,早期肺癌与晚期肺癌的生存时间的差距是巨大的!而肺癌从早期到晚期最快也需要3-6月,慢的甚至需要2年或2年以上。
如何早期发现肺癌?比较简单的方法就是胸部的CT检查。
已有研究证明,低剂量螺旋CT在肺癌高危人群进行肺癌筛查,可以降低20%的肺癌死亡。由于胸部CT可以发现几毫米的微小病变,因此将胸部CT作为发现肺部早期癌症的重要工具一点不为过。
美国的统计数据表明,低剂量CT查出的癌症之中,早期肺癌占据85%,很多人是完全没有症状的。同时,筛查出的肺癌患者总的生存率达到80%,假如及时手术,总的10年生存率更是高达92%!早期发现肺癌可以大幅降低肺癌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