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招生统一文化考试于7月7日至9日举行。首场语文科目考试于7日上午9:00开考。
2022年高考语文写作题目如下:
2022年上海卷的高考作文题,简约、包容、大气,具有一贯的海派风格,体现着“双新”背景下语文高考的新风向。总体来看,它延续了多年的命题方向,贴近生活,贴近考生,但又十分重视思辨,是今年全国众多高考作文题中非常出彩的一个。以下几方面的特点非常鲜明:
一、坚持“轻材料”,不设审题障碍。从命题形式来看,作文题分一般分主干材料和写作要求两部分。今年全国很多作文题,材料偏长,动辄一两百字,多的达五六百字,大大增加了考生阅读的时长和理解的难度。而上海卷作文题,坚持一贯的“轻材料”,主干材料极为精短,连标点共60字左右,审题上不给考生设置阅读障碍,考生能很快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不容易偏题跑题。
二、坚持从现象入手,调动学生积累。
往年作文题的主干都是反映普遍和概括的社会现象的材料,如2018年“被需要”,2017年“预测”,2016年“评价他人生活”,2021年“时间的沉淀与事物的价值”等,都是人们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情况,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谈感悟谈思考,今年也是如此。本次作文题主干材料由两句话构成,第一句描述了小时候重视提问,长大后重视结论的一个生活现象;第二句话概括了人们对这种现象的两种不同态度,一种表示担忧,一种持肯定态度,提示考生表达自己的看法。人的成长正是这样——小时候“喜欢发问”,这意味着我们执着于探索的过程,在探索中,我们不断获取新的信息,也不断扩大认知的边界。而随着信息的不断获取和丰富,这种好奇心和探索欲会不断被岁月“修剪”,看重结果,不问过程,成了成年人世界的生存原则。作文题中描述的这种现象既具有普遍性也很具典型性,这有利于考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积累,下笔成文。
三、坚持思辨导向,讨论空间很大。
紧密结合学生的成长,引发学生思考在成长过程中的认知变化,探究这种变化的原因,并形成自己的观点,这是本次作文题的亮点。
审题难度的降低,显然并不意味着思辨质量的降低。考生真正读懂并且读透题意,才能发现题目中所隐含的更为深广的内涵:比如第一句“喜欢发问”背后的是好奇心、想象力、探究和质疑的勇气……;“看重结论”背后的则是对过程的忽视,生活的粗糙,好奇心、想象力的萎缩,功利心的膨胀……;而“担忧”,隐含的是“杞人忧天的担忧”还是合情合理的担忧?“正常”隐含的态度则可能更为丰富:是出于“合乎成长规律”的赞赏?是出于“习以为常”的无视?同时,当我们讨论材料中看似不同的两种态度,要抓住材料中所隐含的前提,即无论是立足于“担忧”还是“正常”,都需要在“关于人的健康成长”这个前提下展开。对“喜欢发问”和“看重结论”的实质的理解和背后原因的分析,一方面需要考生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另一方面也为考生的思辨打开很大的空间。
总之,上海高考卷的这一命题,注重引导考生对材料整体性的把握和分析,注重引导考生对世界观、认识观的体察和理解。关注自我,关注成长,考生既要从对材料从理解深度上去挖掘,更要有对生活的体验与反思。这一命题对大多数考生来讲,都能写一写,然而对此认识的深浅将决定作文的优劣高下。在这一点上,命题充分体现了海派作文的思辨性特征。
(作者胡根林:浦东新区高中语文教研员、博士、研究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