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红利后有技术红利?
手工劳动 /兽姐
手工编辑 /角叔
出品/独角兽挖掘机
加拿大原创媒介理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曾发表过这样一个传播学观点,“媒介即讯息”。在他看来,新媒介势必会创造一种全新的人的生存环境,而新的环境又将催生新的内容、新的表达,甚至是新的思想。
这个观点已经得到了验证,其中最感同身受的就是内容创作者们:电视、纸质等传统媒体的地位逐渐被公众号、短视频、网络问答等方式取代,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印刷术之民”也变身为“屏幕之民”。
几个现实的问题摆在了人们面前,特别于内容创作者们来说,该如何认识、理解、适应并最终驾驭这个全新的媒介环境,更好地应用生活当中?
流量红利见顶之说下,内容创作者的“主阵地”该放在哪里?如何利用平台规则,辅助内容生产,最终落脚于变现?
01创作者的流量焦虑
在内容创业渐成一种就业趋势的今天,整个创作圈里呈现出一种兴奋又焦虑的状态:兴奋的是,新媒介时代的到来,“被看到”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多;焦虑的是,创作者群体千千万,如何才能不被时代的列车甩下车,因为梦想并不能当饭吃。
如果将内容创作者的焦虑进一步具象化,大概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流量,产品和变现,而平台流量则是直接影响他们的选择创作主阵地的关键所在。毕竟,草原牧民是择水草而居,内容创作者是择流量而居。
在流量见顶成为移动互联网新常态时,上千万的内容创作者也不可避免地陷入流量焦虑里。
如何破局?除了需要创作者脑洞打开,精耕细作外,平台也需要升级引擎。
今年的百度万象大会给出了一些新思路。百度集团资深副总裁、百度移动生态事业群组(MEG)总经理何俊杰在会上介绍,坚持“智能搜索+智能推荐”双引擎模式,使百度的连接效率不断提升,这是百度移动生态保持稳健持续增长的独家心法,未来会继续投入资源,把这个长板做得更长。
以“智能搜索+智能推荐”为双引擎驱动的百度移动生态,正在形成自己独有的流量优势,这种足够大的流量池为“从获取信息延伸至获取服务、完成交易闭环”创造了更多可能性,也取得了逆势增长的成绩。
上半年疫情影响,全网月活用户6月份回落(QuestMobile数据),而百度App的月活逆势实现同比增长8%,MAU达到6.28亿。
02流量红利后有技术红利
在互联网降本增效的大背景下,如果有人问:是否存在这样一种可能性,它有机会、也有力量打破传统认知下对“职场”的理解与限定,让更多普通人可以加入到一个由自身兴趣、专长来驱动的变现通道中,进而过上更有确定感的人生?
相信大多数人给出的答案,都是内容创作。参与内容创作,并不需要人们拥有多么强大的资金和广泛的人脉资源,一个策划、一部手机、或许连一个特定场地都不需要,就能完成一次内容创作。
无论是兴趣所向、还是个体创业,内容创作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将想象力、创造力、执行力充分发挥出来的一种不错的选择。特别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各种创新技术、工具,成为内容力最有效的一个“放大器”。
百度移动生态过去、眼下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要做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深耕AIGC:从理解语言、理解文字、理解图片和视频,走向了生成内容;同时带领广大内容创作者抓住新一波技术红利。
过去半年来,百度的AIGC不断加速推进起来。
万象大会上,百度推出的“创作者AI助理团”,通过文心大模型、文心一格、图文转视频等技术,为创作者提供“AI文案助理”、“AI插画助理”、“AI视频制作助理”,助力创作者实现“一个人成为一支队伍”。
还有“百度APP数字人计划”,即将数字人技术与AIGC图文转视频、TTS语音合成技术结合,为媒体及创作者定制真人孪生数字人。创作者输入文本即可生成有数字主持人口播的视频,不仅保证信息播报准确性,还具备多国语言口播、情绪识别等人格化功能。
今年高考期间,百度的AI数字人度晓晓挑战写高考作文,以40秒40篇的速度,获得了位列总考生前25%的成绩,这成为AI根据文字描述自动生成文章的代表事件。8月,百度还推出AI艺术和创意辅助平台——文心一格,用户只需输入一段简单的文字,即可快速获取智能生成的AI画作。
百度副总裁、百度APP总经理平晓黎表示,除了媒体行业的应用之外,实际上各行各业对数字人这方面都有很大的刚需,百度未来会不断降低成本的情况下将这种数字应用推入市场,满足身处不同赛道中企业、个人的需求。
03从内容场到事业场
无论是最新发布“知一”、“千流”两大新的搜索技术,还是上线“创作者AI助理团”、“百度APP数字人计划”等AIGC服务功能,今年的百度万象大会最重要指向的服务对象,依然是内容创作者群体。
具体包含两大层面:一来是进一步吸引和激活内容创业者的生产热情,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内容生产工作;二来是在前者基础上,促进内容创作者商业变现的多元化落地。
在人们高呼“互联网流量红利已见顶、“内容创业商业化变现不易”的另一面,市场中一些不断涌现出来的新技术、新工具所带来的种种机会,又使得内容创作逐渐由此前单一的内容场,逐渐升级为“内容场+情绪场+交易场”想交融的一种生态。
这也是越来越多内容创作者选择在百度平台上进行创作的关键所在。兽姐根据平晓黎的分享与总结,大概梳理了这样三个方面:
一是流量盘的大小和活度,尤其是百度上有大量的用户基础,作为一款国民级的综合信息服务APP,百度的月活跃用户已达到6.28亿。过去一年当中,百度APP信息流的视频分发和时常分别实现了30%和42%的高速增长。
二是从目前的业务发展来看,百度已逐渐构筑起内容商业化的先例,这不仅让更多后来者在谋生上有路可循,更为他们带来的巨大的信心。比如百家号,过去一年来,获得打赏、付费专栏、带货等多元收入的作者数同比增长3倍,创作者商单更是同比增长了10倍。
三是百度官方也在不断升级服务功能,积极主动促成百度不同业务生态之间、创作者群体之间、创作者与用户及品牌之间的协作,扶持、激励内容创作者寻找多元化的商业变现机会,将“内容场”升级为“事业场”。
目前,百度APP内来自第三方主流电商网站的SKU数量已接近10亿,二季度GMV增长近2倍。商品对比类的搜索量占比上涨了37%,商品榜单带动交易规模提升1.35倍,内容带货增长4.55倍。
于今天的百度内容生态而言,无论是个体内容创作者、还是机构内容创作者,他们都可以借以各种平台提供的创作工具源源不断地生产更多优质内容,一来持续吸引用户侧、品牌商家侧的关注,二来以为后期商业变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平晓黎还讲道:“可能大家感知不到,但百度在技术上做了一些调整,比如在整个推荐过程中对优质内容的评判:除了用户显示的转评赞以外,还可以非常有效地识别优质的内容和作者的情况,让整个推荐体验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当无数这样的创作者“小循环”聚集到一起的时候,辅以百度自身的智能分发机制,自然也就形成了融合内容场、交易场、情绪场的百度生态内的“大循环”。
内容创业,先砥砺而行,后改变人生。不仅对内容创作者有效,同样也对百度这样的内容平台有效。(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