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香格里拉市尼西乡汤堆小组的黑陶制品历史悠久,从上世纪出土的石棺墓中就有黑陶制品,而从人类历史看,尼西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人类活动,且已经有黑陶制品的生产工艺,并一直在民间流传至今。
美丽的汤堆社
黑陶手工艺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截至目前,汤堆161户农户中有108户124人制作黑陶,现有国家级黑陶制作传承人1人,省级传承人1人,州级传承人1人,市级传承人5人。
十年来,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当地村民的努力下,尼西乡黑陶产业从个体经营户发展集体经济,群众不断积极参与到发展黑陶产业中。黑陶制品深受藏民族及外来游客的喜爱,尼西黑陶销售渠道不断拓宽。随着香格里拉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尼西黑陶制品以其浓郁的民族特色、独特精致的做工及美观实用大方的特点,赢得了广大游客及藏族群众的喜爱,推动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近年来,在传承千年土陶的制作技艺的基础上,尼西黑陶制作人不断对尼西黑陶从提升工艺、艺术加工、精美度、实用性等方面进行“改进”。在继承千年传统的手工艺的同时,不断推出新的产品,比如咖啡杯、主人杯、笔筒、藏八宝、烟灰缸、花瓶、酒杯等80多个种类,工艺越来越精。
咖啡杯
走进汤堆社,记者见到了省级尼西黑陶非物质文化继承人拉茸肖巴,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藏族黑陶烧制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当珍批初(郭军华)的儿子,也是家族的第八代陶艺传承人。2016年大学毕业后,拉茸肖巴从昆明回到了家乡,继承了父亲的手艺,并专注于延续这门技艺。
拉茸肖巴
“时代在进步,我们的手工艺产品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这样才能更好地将这个千年技艺传承下去。”拉茸肖巴告诉记者,“十年来,尼西的黑陶制作工艺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前藏族群众用的茶罐、土锅、火盆、酥油壶等日用品追求的是耐用牢靠,现在追求的是精美与实用性,咖啡杯、主人杯、烟灰缸等变成了生活必需品。因此,黑陶制品在创新与精美上下功夫是很有必要的。”
近年来,拉茸肖巴根据藏族民间故事和在藏族建筑装饰中常见的水麒麟(藏语称“曲森”,象征着财富与自由),设计出了水麒麟杯;根据在唐卡、壁画及经堂提梁的塌鼻兽造型,设计出了塌鼻兽杯;根据藏族吉祥八宝中的鱼、梅里雪山的生辰与独特的造型,设计出了鱼、羊图案的杯子。
风格独特的咖啡杯
水麒麟杯
鱼形杯
猴形咖啡盖
拉茸肖巴与父亲还成立了吉诺陶社,召集国家级非遗传人、州级非遗传人、县级传人等,共同致力于黑陶制作工艺的传承与发展。陶社以挖掘、抢救和保护尼西黑陶传统制作工艺为首要,对尼西黑陶历史文化、制作工艺和新产品开发进行研究,使流传千年的黑陶历史文化得以弘扬、发展和延续。陶社还致力于带领汤堆社村民致富,招聘当地技术熟练的陶工20多名进社就职,并对汤堆村不限量招收学徒进行培养,每年不定期对全村手艺人进行非遗培训,目前已有15名学徒在学习。
陶社在保持传统生活用品和宗教用品的基础上,广开思路、开拓创新,把目标市场瞄向更广阔的国内外市场,共开发200多种产品,年生产量3万余件。
每天来陶社体验土陶制作的游客络绎不绝,手工艺人向游客讲授如何制作土陶、土陶的历史与文化。游客在手工艺人的带领下制作杯子、笔筒、传统茶罐,现场气氛热闹非凡。“客人们做完的土陶,我们会进行第二次加工,烧制后寄回给他们。”拉茸肖巴告诉记者。
游客正在体验
近年来,尼西黑陶的销路不断扩大,不仅能在店面、作坊购买,还能上网淘购。
创新产品如咖啡杯、主人杯、笔筒等新的土陶产品除在本地畅销外,在其他省市也颇受欢迎,甚至远销国外,每年的利润达到10至20万元。
传承千年的尼西黑陶,在拉茸肖巴父子与“土陶村”传承者们的共同努力下,注入了创新活水,不仅带动当地村民致富,还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正生机勃勃走向更好的未来。
来源:云南经济日报(实习记者 次仁培布)
责编:刘金娇
校对:刘兵兵
监制:郭云旗
审核:吴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