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地处东南海上要衢,扼东南沿海往来航道,是我国和太平洋西岸沿海航线的必经之地,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海上防卫的一个重要区域。
在古代,为家园而抗争的平潭人民,运用的是什么样的海防手段呢?在平潭海坛古镇里的中国海坛海防博物馆中,藏有答案。
东南卫视“海洋季风”通栏节目带,本周五18:00播出《原来是这样》,主持人古晓前往平潭海坛古镇,带大家回顾古时海坛的海防手段。
中国海坛海防博物馆又称海坛总镇兵署,是全国首家以“中国古代海防与水师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
博物馆深层次地展示了古代海防力量的发展历程,呈现了平潭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中国海洋防御的重要作用。
以往,水师在海面上进行远距离作战时,在海面上建立起的第一道防线,就是清代的赶缯战船。按照1:2比例复原的赶缯战船,虽然体积上缩减了不少,但亲眼所见,依然令人深深震撼。
但如此威风凛凛的战船,却在前端饰有硕大鲜明的鱼眼——这是做什么用的呢?难道是为了“萌”住敌军?想知道的话,请看节目。
当海上作战转换为陆地作战时,第二道防线登场——手铳。
不同形式的手铳,为作战增强不同的攻击力。在博物馆里,有一把身份最特别的手铳,它又藏着什么样的秘密?还是那句话,想知道的话要看节目~
手铳,能起到震慑和一定的杀伤作用,但仅仅依靠手铳退敌,是远远不够的。这时,第三道防线——抬杠枪的武力加成,让海防手段的防线之墙更加坚固。现场体验抬杠枪的小记者们,也是体验了一把水师作战的不易。
还不只以上这些,看到下面的“帽子”了吗?谁能想到这个形似草帽的藏品,竟然是当年的武器之一呢?
明朝倭患之时,戚继光带领军队用鸳鸯阵击败了敌寇。形似草帽的藏品,就是鸳鸯阵法中武器藤牌。为此,戚继光创立由鸳鸯阵法演变而成的藤牌操。
前三条海上防线,如今已被更先进的海防技术取代;但这第四道防线藤牌操,却依然沿袭至今——它被列入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传承延续。
在平潭藤牌操训练基地,我们亲眼见到了藤牌操,可谓气势磅礴、节奏紧凑,看得人目不睱给。
想深入了解海坛海防故事吗?东南卫视9月30日18:00《原来是这样》邀您一起,探寻海坛海防文化背后的趣味故事。
每周五18:00,东南卫视“海洋季风”通栏节目带,15分钟趣味科普节目《原来是这样》,带你邂逅福建“海洋之最”,发现闽人蔚蓝征程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