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
小寒大寒,又过一年!寒冬腊月过尽就是春节,寓意着冬去春来,万物复苏。随着春节临近,返乡归来的游子开始增多,人们开始为过年做准备,大多是根据民俗来定。民间有关于民俗的民谚: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煮煮肉等等。而这些民谚怎么来的,为何这样做,其实都有讲究。
今日是农历腊月二十五,民谚说,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为何这天是做豆腐呢?干嘛不是包饺子、蒸馒头?这里面有什么说道?
“豆腐”相传是淮南王刘安发明的,据说刘安的母亲喜欢吃黄豆,但因为有一次其母因生病,不能吃整粒的黄豆,于是刘安让人把黄豆磨成豆粉,又因粉太干,便冲入些水熬成豆乳,怕味太淡,就放了一些盐卤,就制作出来了豆腐花。其母吃了以后病势好转,于是制作过程就流传并改进后成了今天的豆腐。
而后来成了春节必不可少的年俗之一,主要是豆腐制作工艺简单,价格便宜,使用便捷可以生食也可以热食、入菜,同时还能晒至成干,易于储存携带,正好符合春节这种青黄不接的时候。
春节腊月二十五为何做豆腐?
春节腊月二十五之所以做豆腐,相传有几个说法。
其一、因为“豆腐”与“都富”谐音,春节是万家欢庆的节日,大家希望去旧岁迎新年,希望来年平安富足,所以对于吉利话很是讲究,都想讨个好彩头,因而春节时家家做豆腐,既是为了在食用,也是为了“都富”。
其二、我们知道腊月二十三或者腊月二十四被人们称为小年,这一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人间无大神,因而可以百无禁忌,民间可以多嫁娶,被称为“乱太岁”;
而到了腊月二十五就是在听取了灶王神禀报人间民情以后,玉皇大帝将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移动图片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人们在这一天里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而且家家做豆腐,主要是表示自家清清白白,没有为恶。同时也证明生活清苦,希望玉帝赐福,来年五谷丰登。
腊月二十五民俗
所以不论是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开始的“乱太岁”还是“接玉皇”都是能和做豆腐联系起来的,可见民谚民俗之所以能够流传下来,都是与我们本身的生活息息相关。
而腊月二十五除了做豆腐、接玉皇、乱太岁以外还有那些习俗。
照田蚕
照田蚕又被称为“烧田蚕”、照田蚕、烧田财,主要流行于江南一带,在每年腊月二十五日夜晚,以在田边燃火炬的群体性活动来祈祀来年田之稻谷和蚕之茧丝能够丰收。部分地方在年三十举行这一项活动。
江南一带主要农业以蚕桑、稻谷,丝织品盛行,因而以桑蚕为祈祀的活动很多。例如神话人物嫘祖,也称为傫祖、雷祖或累祖,嫘祖发明了养蚕,史称嫘祖始蚕,民间有不少神像用以祭祀,人们都是以此来为自己祝福,希望过上美好的生活。
腊月二十五,在以前大家还会糊窗户,剪窗花,因为小年除尘后,为了迎接新年,对于住宅进行装扮,增加节日气氛,而现在大多数的窗户都是玻璃的了,纸糊窗户基本上退出了历史舞台,也在年苏联逐渐消息。
腊月二十五后,过年的味道更浓,尤其是农村地区,鞭炮声响个不停,婚嫁喜事增多,到处张灯结彩。但是我们返乡后也能明显感觉到父母的老去,过年时还要为子女忙碌不停,铺床晒被,只为了孩子能回家过上一个美满的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