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4月14日报道据日本《朝日新闻》4月13日文章,奥密克戎毒株的出现使得日本第6波新冠疫情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感染规模。另一方面,由于轻症患者占比较多,对于坚持实施严格防疫对策的质疑之声也不断出现。面对进入第三年的新冠疫情,防疫措施有哪些待解难题?本文邀请到两位曾经战斗在抗疫一线的医生:冲绳县新冠疫情对策专家组会议主席藤田次郎和富士见急救医院院长鹿野晃。
记者问:奥密克戎毒株导致患者出现重症的情况较少,着眼于后疫情时代,要求推出新战略的呼声也在高涨。
藤田次郎答:40年来我作为呼吸内科医生参与救治了很多肺炎患者,但从未见识过像新冠肺炎这样的病症。虽然肺炎可以通过呼吸机和人工肺(ECMO)进行治疗,但新冠会进一步引发血管炎,一旦发生血栓,还会引起脑梗塞和心律不齐。
琉球大学附属医院是冲绳县指定的新冠疫情定点医疗机构,负责救治那些每分钟需要吸氧4升以上的患者。患者被源源不断送到医院,让人不寒而栗,这的确是一种恐怖的传染病。
德尔塔毒株流行时,有20到30名患者住院,当时总有几个人需要使用呼吸机。但是在奥密克戎毒株成为主要流行毒株的第6波疫情中,出现肺炎症状的患者比例很低,临床表现明显不同,这一点令人吃惊。
问题主要出现在学校、保育园、养老院内部发生的聚集性感染,所以以餐饮设施为主要对象的蔓延防止等重点措施现在并不适用。我想更多地关注经济复苏也是理所当然的吧。
鹿野晃答:第6波疫情与德尔塔毒株引发的第5波完全不同。老年人会出现吸入性肺炎或无法进食,肾脏和心脏本就不健康的人群会因为肺炎症状导致病情恶化,还会出现咳嗽和流感症状。
出现这些症状的老年人被大批量送入新冠定点医院,临床一线已经不堪重负。
埼玉县出现了十几岁的学生因新冠病亡的案例。医疗资源短缺导致其居住区附近的急救设施无法收治,最终被送到了我们医院。送来的时候患者几乎窒息,我们马上使用了呼吸机。这绝不是“简单的感冒”。
当然,奥密克戎毒株的致病性没有德尔塔强,年轻人不太容易出现重症。基本上我是赞成优先恢复经济的。但是传染性和毒性都更高的新变异毒株仍有可能出现,这也让我思考,对确诊病例不断增加的现实置之不理是否可行?
问:随着疫情的蔓延,老年人感染数量的增加已经成为一大问题。
藤田答:冲绳县从第5波疫情开始就采取了新措施,一旦养老院发生聚集性感染,医生就要出诊,提前进行干预。我们采取了尽早进入设施、实施防止重症的抗体疗法等措施,只有经医生诊断需要吸氧的人才会送医。
通过早诊断、早治疗,确保只有那些血氧浓度正在下降的人才有必要送医。这样一来病情恶化的人开始减少,医院的床位也不再紧张。
鹿野答:一旦养老院发生聚集性疫情,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送往定点医疗机构或是收治急性期患者的医院,导致床位紧缺。所以在第6波疫情发生时,一旦养老设施发生聚集性疫情,不是马上呼叫救护车,而是与县里的协调本部联络,设置一个“缓冲区”。
但是也有一些老年人只出现发烧或嗓子痛等症状,直到几天后出现氧饱和下降、无法进食等重症化倾向后才被送医。这样的患者康复起来会耗费较长时间。理想的状态是即便不送医,也要有医生上门问诊,提早在养老设施内部派发预防重症的药物。
问:我们应当如何防范新一波疫情?
鹿野答:在我看来,如果能够切实做到医疗机构分工协作,将会有助于提高医疗资源的供给能力。但是医疗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尤其是日本,我们是经合组织成员中人均医疗从业者相对较少的国家。但是我们的病床数量较多,也就是说我们以极少的人手救治了极多的患者。日本并非传说中的“医疗大国”,医疗供给能力也无法得到提高。
如果不能尽量减少确诊病例,早晚都会超出救治能力。所以我主张“大致清零”,也就是说如果能达到接近于零感染的状态,那么病亡的人、因后遗症而烦恼的人、产生下一个变异株的概率都会大大减少。
从前年9月起,我们医院每周都会对全部200名员工进行核酸检测。出现感染者的部门或是成为密接的员工则需要每天检查。虽然偶有阳性,但只要定期、持续性地进行检测,就不会发生一下子感染几十人导致医院停摆或是传染给患者的情况。
我一直坚信,战略性地运用检测手段,能够取得防止疫情蔓延和恢复经济一石二鸟的效果。
藤田答:我们应当认识到,新冠病毒的每一个变种都有其自己的特性。奥密克戎的特点就是在很多方面与流感接近。如今我们有了疫苗,也有了能够治疗轻症和没有基础病的确诊患者的药物。
反倒是因为病床被新冠患者占用,导致癌症患者、透析患者和心梗患者无法得到收治,这一点让我很苦恼。从这个意义上说,即便要和奥密克戎毒株一直战斗下去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我们已经经历过的冠状病毒感染包括2002年的非典,2012年的中东呼吸综合征,这次是新冠病毒。现在有必要好好思考,当意想不到的新病毒出现时我们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