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给市场“发钱”,不是降息,也不是降准。但好歹也是钱不是。这个钱不直接流入大家“口袋”,但最终的去向依然是市场。
我个人感觉能够延续昨天的缩量反弹,这个消息的影响因素不小。
中欧协议利好都没能拉起来的市场,让央妈“一锤子”,就给做到了。
6000亿,央妈“发钱”
2020年9月15日,人民银行开展60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含对9月17日MLF到期的续做),具体情况如下:
央行
从投放效果看,抛除17日到期的1笔2000亿的MLF,实际实现续作4000亿中期流动性。给的不少,要知道市场最近一直都是净回笼。
但还是那句话,即使咱们把半导体股价拉上天,短时间内也研究不出来。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央行曾连续3个月通过MLF操作实施净投放,但从4月开始,MLF操作转为连续缩量续做,这一局面一直持续到7月。
8月超额续作一次,股市涨了几天,然后因不断缩量续作,再加上利空消息。市场开始逐步进入阴跌趋势,直到上周市场放量下跌。
9月这一次,央行再次足量续作,在我看来,实际上仅仅是补上了之前的流动性缺口。可能还有一点,为9月、10月中间的十一提供支持。
央行重新增加中期流动性的意图明显,是个利好。但可惜的是,这并不是因货币政策继续宽松,仅仅是因这个时间本来就需要钱。
这次发钱行为,短期看对市场是利好,但长期可能是利空。
反弹,还能继续吗?
这笔钱,主要是供给金融机构使用的。毕竟前面让银行让利上万亿,银行还是有点流动性压力的。但这钱,最终还是要流向市场。
若不考虑放水弊端,央妈这样的操作多来几次,可能市场就不止反弹了,创新高也不是问题。问题在于,这可能是近几个月最后一哆嗦。
9月是税期高峰,本周又是税期高峰的高峰。正是缺流动性的时候。
所以,可能过了这几天,接下来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央妈就不再发钱了。这等于说,提前把第三季度的“子弹”给打出去了。
尤其是此次足量续作6000亿有个背景。本周有6200亿元央行逆回购和2000亿元MLF到期。抛去2000MLF到期,仅仅续作了4千亿。
如果再考虑到期的6200亿逆回购,央妈再净回笼一点的话。这6000亿下来,可能也就刚刚补足这个流动性的缺口。市场钱并没多。
考虑到这个月财政收入增加到账,估计央妈是会多少往市场上放点的。
但究其本质,咱们货币政策并没有因此变得更宽松。宽松预期依然不佳。
得益于我们相对收紧的货币政策,与美国继续每月数百亿美元的持续放水。人民币汇率升破6.8,之前跌到7.2,现在全回来了。
美国也是,美国货币政策其实比我们收的更紧。但是本来月放水万亿,后来月放水7000亿,这能算是收紧?(这里数据只是个假设)
美元指数
所以美元指数反弹几天,马上转头继续向下,美元弱势周期已无可避免。
美元进入弱势周期影响蛮大。比如美国经济增速和中国出口渠道,人民币有效汇率渠道,贸易融资渠道,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渠道,国际贸易争端渠道,新兴经济体渠道,国际资本流动渠道......
这里限于篇幅就不详细说了。为什么要特别说到人民币汇率呢?
人民币币值涨了,对股市也会是个利好。资金会喜闻乐见的追进来。人民币越涨,北向资金就会流入越多,但这个钱都会是热钱。
北向资金净流入33.21亿元
简单说,就是人民币的升值带来的北向资金,会加剧北资净流入流出的震荡。
所以,市场就很明了。短期内反弹可能依然会继续,但创新高不可能。
1,央行续作6000亿,但利率没变。实际上不仅断了本月的降息可能,还把10月份降准的希望给打没了。实际上是宽松预期的落空。
央行表示:继续深化LPR改革,推动实现利率“两轨合一轨”,完善货币政策调控和传导机制。
实际上,是不想像以前那样放水。所以以后估计会淡化国债收益率的作用。
2,人民币升破6.8,5月至今涨幅达4000点。一方面会吸引更多国际资本进入市场;另一方面,这些快钱会加剧金融市场的震荡波动。
缩量意味着大家都不愿意交易,更愿意把钱放在账户里面。
上涨则意味着现在还在交易的人中,看涨的更多。但缩量反弹不可持续。
接下来,要么市场进入缩量震荡博弈期,要么再来些利好刺激市场放量反弹。如果久缩不涨,还可能会迎来继续向下趋势的回调。#央行定调下半年货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