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曾说过这样一个例子:
我站在一楼,有人骂我,我听到了很生气;
我站在10楼,有人骂我,我听不太清楚,我还以为他在跟我打招呼;
我站在100楼,有人骂我,我根本看不见,也听不见。
高度不够,看到的都是问题;格局太小,纠结的都是鸡毛蒜皮。
1、年轻人,不要把自己关在死胡同里
在一个企业里,有这样一个小领导:37岁,没什么能力,却看不得别人比他好。他在这个岗位做了十年,什么名校毕业生,实习生都被他坑过,沾沾自喜,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殊不知别人根本不在乎这点小事。
两三年,从她那个部门走的人不下几十个,大多数都有了更好的发展。
而他终其一生,都被自己困在那个岗位上,去争抢自己所认为的很重要的东西,靠着对公司的忠诚、老板的怜悯过日子。
2、成大事者,无一不胸怀大格局
冯小刚出道时,与人合作写剧本,收入非常少,即便有时候赚到了,他也觉得自己挣的依旧是死钱。
后来,他去美国考察,了解了好莱坞的经营体制。回国后,华谊兄弟等投资人说:“我帮你拍一部电影,不收导演费,你只要给我票房提成就好,票房不好,亏本了,我一分钱不要;票房好,盈利了,你给我 5%的提成。”
结果一部《唐山大地震》获利3500万。
很多人的起点一样,为什么结果却不一样,有的一马当先,有的却不见改变?稻盛和夫说:不拘泥于眼前的束缚,以开阔的视野,不断开拓新的领域。
一次,一位日本著名政治评论家问稻盛和夫:“您似乎总是很有先见之明。大家都在说,您能够看到普通人无论如何都看不到的未来。所以每当您准备做些什么时,大家就会紧随其后。可是这些人又实在是看不透未来到底会怎样,结果就只能永远尾随在您后面,不断模仿。如何才能看到常人所看不到的未来呢?”
稻盛和夫笑着回答:“我可没有本事看到未来。如果过于执著于自身事业和利益的话,那么我们的眼界就必然会受到束缚,只能看到自己周围的有限领域,无法把眼光放得更远。然而一旦我们超越自己的事业或正在从事的活动,眼界就会飞跃性地开阔起来。”
当我们凡事都不离“自我”时,就会把自身封闭进一个非常狭隘的世界。反之,如果我们能够超越“自我”,那么我们的世界观和宇宙观就会自然地发生改变。超越“自我”反而能够获益,而一旦执著于“自我”,则必会迷失在世界当中。
在我们打算创业或者制定事业计划时,也是同样的道理。
如果你现在正处困境,建议你读一读这本《稻盛和夫的成功哲学》,这本书囊括了稻盛和夫对于工作、对于企业经营、对于个人立业、对于他人相处的全部智慧,这些思想精髓在当下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