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网9月10日讯(记者 季宇轩 通讯员 郑成、刘婷)近日,淮安市淮阴区南陈集镇林圩村的一片鲜食甘薯种植基地里,近80亩的冰淇淋紫薯和黄金蜜薯两个品质均已经成熟,但受前一阶段疫情的影响,原本热销的这些农产品却还闲置在地里,鲜有采购商问津。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了解到,受前一阶段的疫情影响,来自淮安市淮阴区的紫薯、鲜花生、葡萄等农产品出现了滞销的现象。出现相关情况后,淮阴区启动相关应急预案,摸清底数,组合出击,从生产、流通、销售等环节多措并举,最大程度降低种植户的损失。
近80亩的冰淇淋紫薯和黄金蜜薯两个品质均已经成熟
据了解, 淮安市淮阴林圩村的鲜食甘薯种植基地,运用绿色防控、机械化种植等技术,是当地具有一定规模的标准化薯类作物种植生产基地。尤其是当地的热销品种——冰淇淋紫薯,今年的种植面积已经发展到700多亩,按照亩产3000斤计算,亩收入可达9000余元,种植产值约为630万元左右。 淮阴区南陈集镇种植大户张芹表示,今年4月20日种植了最火的冰淇淋紫薯,正常是120天采收。可是到采收的时候,由于疫情影响,产品运输渠道受阻了,农产品出现了滞销的现象。
同样的销售难问题也正在困扰着当地马头镇玉坝村的陈益红。自今年8月份以来,陈益红经营的这个生态采摘园由于受到疫情的影响闭园至今,近10万斤的葡萄和3万斤的特种南瓜一下子没有了销路。 陈益红说,自己经营的是采摘园,往年像这个时候,像葡萄、梨这些水果,根本不用雇人采摘就被前来游玩的顾客采摘完了。而现在,碰到了丰产却不丰收的情况,心里真是一百个着急。
遇到困难后,张芹和陈益红等农户就把相关情况向当地政府进行反映,希望能得到政府的帮助。淮阴区农业农村局办公室主任刘婷告诉记者,淮阴区农业农村局等部门已组织人员前往各个乡镇对农产品滞销情况开展摸排,并统计整理出了一份全区滞销产品清单。目前通过两个途径:一个是农户自主申报,另 一个是镇村摸排上报。经过初期摸排,一共涉及到8家,接近20种产品滞销。
为了帮助农户解决燃眉之急,淮阴区农业农村局已联合区供销合作社等多部门,通过快速对接大型商超、直属企业,组织人员走进田间地头,推广因疫情而滞销的各类农产品。种植大户陈益红告诉记者,区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和供销合作社联系了商超和批发商,效果非常明显。目前,梨已经销售了约五万斤,葡萄也销售了约五万斤。
特色南瓜已经采摘好
此外,淮阴区还积极联系省委驻淮阴区帮扶工作队,利用“五方挂钩”后方单位的资源,开展线下推广,动员和号召各单位的党员干部优先购买滞销农产品。同步网络电商平台,开展线上线下销售,切实帮助农户缓解农产品滞销的情况。省委驻淮阴区帮扶工作队党委委员周建军称,通过省委扶贫工作队电商平台,采用线上和线下并行的方式,为农户解决困难。周建军还告诉记者,为了弥补当地线上电商销售渠道不足的欠缺,去年,南陈集镇电商孵化中心就应运而生,该项目将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形式,扩大绿色农副产品销量,将农户的农产品直接变为商品,持续稳定农民增加收入,防止农副产品滞销。今年这一电商孵化中心也初步发挥出了作用。
“政府为我们搭建了平台上,现在每天有2000单,能卖掉一万斤紫薯。”张芹告诉记者,自从多方力量介入后,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善。电商孵化中心的投入使用,不但有利于当地持续提高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运输、仓储等环节管理上水平,能够快速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等新的流通方式,实现产地直销,也为今年的农产品滞销带来了极大利好。
淮阴区农业农村局办公室主任刘婷表示,利用省委帮扶工作队后方单位的优势,和南京玄武区,江宁区进行挂钩 ,从而打通了往市外销售的渠道,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们的滞销情况。
校对 王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