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 68% 科研人压力爆表,高校 AI 人才集体大逃亡

高校 AI 科研,正在上演「极限挑战」。经费缩水、时间被挤压、压力增大,更扎心的是爱思唯尔最新数据:68% 的人发论文压力暴增,面临时间 + 资源双重困境。高校 AI 科研,「内卷」加剧。近来,杜克大学陈怡然教授在 ICCAD 2025 和伯克利 Workshop 上,分享了对 AI 招聘和高校科研的一些看法。他一共总结了四点观察 ——1. 新一代 AI 人才不再把高校教职当「终极目标」,薪资差距、工业界引领突破、明星人才效应、计算资源鸿沟等构成了核心因素;2. 高校明星学者要松绑,能够「双栖」自由。其中包括突破传统 20% 咨询时间、实验室技术孵化创业公司等;3. 经费缩水,高校 AI 研究与产业界深度融合,并加速实用化;4. 高校科研产出重新定义,专注于早期 idea 的发明与顶尖人才的培养。一旦得到验证,产业接棒。全球 68% 科研人压力爆表,高校 AI 人才集体大逃亡休闲区蓝鸢梦想 - Www.slyday.coM整体上来看,工业界正在崛起,高校面临着重大转型。在 AI 正重塑科学生态路上,明天的科研≠今天的科研。如今,许多高校的科研人员面临着多重挑战:没钱、没时间,以及持续加大的压力。恰逢爱思唯尔 2025 年「Researcher of the Future」报告出炉,数据一针见血:68% 科研人员发论文压力要比 2-3 年前更大,甚至科研时间大幅缩短。全球 68% 科研人压力爆表,高校 AI 人才集体大逃亡休闲区蓝鸢梦想 - Www.slyday.coM另一方面,美政府科研经费削减,导致研究难上加难。报告称,在北美仅有 11% 受访者认为,未来 2-3 年资金会增加。就连陶哲轩这样的大牛曾吐槽,「自己没有足够的资源投入到长期项目中」。全球 68% 科研人压力爆表,高校 AI 人才集体大逃亡休闲区蓝鸢梦想 - Www.slyday.coM在 Elsevier 最新的全球调查里,来自 113 个国家、3200 多名科研人员的回答惊人地相似:68% 的人认为论文压力越来越大,仅 45% 的人认为自己有安心做研究的时间。这组数字来自 Elsevier《Researcher of the Future 2025》报告。全球 68% 科研人压力爆表,高校 AI 人才集体大逃亡休闲区蓝鸢梦想 - Www.slyday.coM过去人们以为,科研人最不想看到的是做不出结果。现在才发现,最大的问题是 —— 没时间。越来越多研究者被挤在行政、教学、申请经费的日程里,真正用于思考和实验的时段被切成碎片。巴西圣保罗大学的老年病学家 Claudia Suemoto 说得很直白:产出的要求越来越高,但资源和人手却在减少。全球 68% 科研人压力爆表,高校 AI 人才集体大逃亡休闲区蓝鸢梦想 - Www.slyday.coM科研人员普遍感受到发表压力上升,而时间与经费同时被压缩另一位荷兰工程师则忍不住吐槽:我惊讶竟然有 45% 的人觉得时间够。这种焦虑感并不是个例。Nature 在今年 8 月对 872 名博士后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近一半的人出现过焦虑或抑郁症状。全球 68% 科研人压力爆表,高校 AI 人才集体大逃亡休闲区蓝鸢梦想 - Www.slyday.coM被压缩的不只是时间,还有对科研这份工作的意义感。在很多实验室里,科研的节奏已经变成:做完实验,写报告,发论文,再去抢下一个项目。每一步都在加速,但没人敢停。在很多科学家的时间表是一种「多线程运行」:上午批改学生论文,中午赶行政会议,下午再抽空写项目申请。真正能安静做实验、看数据的时间,常常被压缩到深夜。在调查里,这种「时间被偷走」的感觉是共通的。受访者提到,最占时间的事,不是研究本身,而是那些与研究有关的琐事 —— 教学任务、报销流程、会议、填表、邮件。他们用的词几乎一模一样:碎片、疲惫、分心。全球 68% 科研人压力爆表,高校 AI 人才集体大逃亡休闲区蓝鸢梦想 - Www.slyday.coMClaudia Suemoto 说:这种失衡让科研人员被迫在有限资源里做更多的事。她所在的团队,本该专注老年病研究,如今每周要花大半时间在行政协调上。在欧美高校,这种「行政化」更严重 —— 从研究经费到实验材料,几乎每个流程都要写计划、填表格、要签名。荷兰格罗宁根大学的工程师 Anastasia Borschevsky 调侃:我很惊讶还有 45% 的人觉得时间够。现实里,我认识的每个人都在赶进度。有超过一半的人表示,科研的时间被行政事务侵占,是他们压力的首要来源。在这样的环境下,科研像一场持续的「任务切换」:每切一次任务,大脑重启一次,灵感也就断一次。等到真正能静下来思考,天已经亮了。这种被时间追着跑的感受在不同地区也差异明显。在北美,只有 11% 的研究者对未来经费持乐观态度;而在亚洲,这个比例接近 44%。从地区差异看,北美科研人员对时间与经费最悲观,而亚太地区相对更乐观,科研资源的全球分布正在悄然变化科研需要时间,也离不开钱。但调查结果令人惊掉下巴:只有 33% 的受访者认为未来 2-3 年内本领域经费将增加。而在北美,这个比例更低,仅 11%。在美国,多数高校和研究机构正在经历预算紧缩。与此同时,行政、教学、申请经费的负担越来越重,真正可以投入「实验+思考」的资源却被不断压缩。有趣的是,科研版图在移动。在同一份调查里,近 30% 的研究者表示,他们在未来两年内有可能搬到别的国家发展。与此同时,中国的研究者则在「留守」这一项上跌至 13%,意味着不少科学家开始将目光投向科研生态更友好的国家。这就像一场谁资金少谁先走的游戏。当美国部分研究项目面临削减,新兴市场或科研投入增长较快的国家便成为「新地标」。钱少了、机会少了、规矩多了,科研人就开始看向别处。这并非个别现象。报告中的迁徙数据揭示出更宏观的趋势 —— 科研中心正在被重新绘制。全球 68% 科研人压力爆表,高校 AI 人才集体大逃亡休闲区蓝鸢梦想 - Www.slyday.coM近 30% 的科研人员考虑两年内迁往其他国家,美国 40%,中国 13%。调查里的数字只是表面。真正让科学家动念离开的,是这种被掐住脖子的感觉。过去,他们跨国流动,多是为了更好的实验条件、更开放的研究氛围。而现在,更多人是在逃离。在美国,今年科研预算收紧、签证审核趋严,部分学者甚至因为研究主题「与政府立场相左」而被撤资或调查。一位受访天文学家说得很直接:科学家本来就习惯漂泊,但现在是政治逼着我们离开。与此同时,亚洲科研的吸引力在增强。中国、韩国、新加坡的实验室密集扩建,报道显示,中国主导的国际合作项目数量持续上升,部分领域已逼近英美,AI、生物医药、清洁能源是增长最快的方向。这场迁徙其实更像一次大洗牌。资金的流向、政治的温度、社会对科学的态度 —— 都在决定下一代研究者会到哪里做研究。当科学家开始「用脚」投票,他们不只是换工作地点,而是在寻找一个能让「科研」继续的地方。不过,并非所有改变都来自外部。在实验室里,一场由 AI 带来的效率革命也在悄悄发生。全球 68% 科研人压力爆表,高校 AI 人才集体大逃亡休闲区蓝鸢梦想 - Www.slyday.coM调查结果显示,58% 的科研人员已在科研工作中使用 AI,只有 16% 还未尝试。全球 68% 科研人压力爆表,高校 AI 人才集体大逃亡休闲区蓝鸢梦想 - Www.slyday.coM这意味着,在有限的时间与资源下,他们正试着用新方式夺回效率与创造力。这场关于科研的调查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当下科研生态的两种极端:一边是越来越多的任务与压力,另一边,是越来越少的时间与耐心。全球 68% 科研人压力爆表,高校 AI 人才集体大逃亡休闲区蓝鸢梦想 - Www.slyday.coM即便在高压之下,仍有 78% 的研究者相信自己的研究能扩展科学理解、推动社会认知。这或许正是他们熬夜不灭灯的理由。全球 68% 科研人压力爆表,高校 AI 人才集体大逃亡休闲区蓝鸢梦想 - Www.slyday.coM科学曾是少数人可以实现梦想的地方,现在却成了所有人都要快速交卷的赛道。但那些还在实验室里熬夜的人、那些还在申请表里反复修改那几行研究目标的人,他们依旧在为科学亮灯。也许科学的浪漫正在退场,可只要还有人愿意在凌晨四点记录下最后一组数据,这盏灯就没灭过。参考资料: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智元(ID:AI_era)
广告声明:文内含有的对外跳转链接(包括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用于传递更多信息,节省甄选时间,结果仅供参考,蓝鸢梦想所有文章均包含本声明。

相关推荐

  • 友情链接:
  • PHPCMSX
  • 智慧景区
  •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返回顶部

    显示

    忘记密码?

    显示

    显示

    获取验证码

    Close